供則並不理想,導致大批新界居民仍每天往返維港都會區
覓地造地、為香港建立土地儲備的決心,避免再次出現土地
短缺,房屋單位供應不足尤受社會各界批評。為了解決房屋
產業生態系統 )。香港多所大學的基礎科研實力雄厚,通過
新界實際居住人口貼近估算而不斷增長,但就業機會的提
仍 名 列 世 界 先 進 城 市 組 別 之 內, 保 持 著 獨 特 的 優 勢 和
珠三角地區建立了非常緊密的經濟關係。「前店後廠」
發展朝向多元及創新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以及全球經濟
互動。深圳是香港進入大灣區腹地的陸路門戶。每日來往
中加工代工的生產模式,而是在國家政策推動下,成為內
香港正努力開拓優勢產業,致力發展創新科技產業,推動
理想地方,也是我們貢獻國家所需的開敞平台。
10
限制了香港青年的就業前景和長足發展。
香港是一個規模較小的外向型經濟體,內地和大灣區潛藏
比歐洲、美國、日本、澳洲加起來的市場還要大。粵港澳
新格局,香港傳統的優勢相對減弱,新經濟增長點未能形成,
發展態勢經已形成。
lofter香港
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》(國家《「十四五」規劃綱要》),亦明確
2
大都會,累積了成功的城市發展經驗,創造了驕人的經濟
世界級城市群」,及「進一步密切內地與港澳交流合作,
轉化和應用,可為香港的再工業化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。
比其他世界級灣區(東京灣、紐約灣和三藩市灣)都要大。
特 區 和 珠 江 三 角 洲 經 濟 開 放 區 以 來, 香 港 與 內 地 尤 其
地改革開放的前沿,自主創新能力高。面向未來,香港需要
成就和穩健的發展基礎,抵禦過多次國際危機的衝擊。
不應因為經濟環境的短期波動或物業價格的升跌,動搖政府
交通之上,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,造成南北向交通系統的
機會,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」。2021 年 3 月國務院公布
大多數的就業機會。過往「新市鎮發展」的經驗,見證了縱使
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制約。
發展容量,擴大土地開發,以滿足發展和改善居住環境的
互補、協同發展機制」。
5
用地不足,政府正與時間競賽,以多管齊下的方法,增强
鼓舞和自豪。但用地短缺,仍是窒礙專上教育、科研及創新
無限機會,是我們發揮所長,一展抱負,開拓事業發展的
世界級城市群,香港與珠三角城市特別是深圳持續地頻繁
有五所大學躋身全球首百間大學之列,表現亮麗,值得港人
6
最新公布的 QS 世界大學排名 2022,香港以一城之力,
供應不足的惡果。
結構,並藉著國家政策成為國際資金及企業進入內地,及內
發展,而香港亦從輕工業走向以金融及服務業為基礎的經濟
路向和空間的可能性,充分利用鄰近大灣區城市的優勢和
重大壓力,也間接壓抑新界的發展潛力。
地企業在港集資、進入國際市場的跳板,締造了香港成為國
專業服務、旅遊 ),產業結構偏重服務業。面對國際和國家
革新思維和觀念,探索在國家和大灣區發展大局中開拓發展
4
大局」,更要求「完善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、同內地優勢
8
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
香港與深圳的居民持續增加,出行目的都以消閒、探親、
的 經 濟 發 展 模 式, 推 動 了 珠 三 角 地 區 的 城 市 及 經 濟
在多項國際評價指標中,香港的排名雖有高低升跌,總體上
11
發展模式,有效利用緊絀的土地資源,建成了一個世界級的
(《發展規劃綱要》)明確指出需要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,建設
機會,注入新發展動力,突破目前的發展困局。
際金融中心的地位,發揮獨特的功能。
競爭力。
3
提出「支持港澳鞏固提升競爭優勢,更好融入國家發展
需求,但同時面對保育與發展的持續爭議。
大灣區(大灣區)是世界級城市群,有超過 8 600 萬人口,
為港澳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港澳同胞到內地發展提供更多
7
再工業化,建立完整的創新科技產業投融資生態系統 ( 創科
公幹、上班、上學為主。「港中有深、深中有港」的融合
工作。職住不平衡使社會整體消耗大量時間及資源在出行
コメント